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宜宾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肺炎疫情影响评估:A股短期承压 结构性行情能否重启看疫情拐点

2020/2/6 17:17:41发布143次查看
文 伍超明(财信研究院副院长,财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胡文艳 李沫 陈然
投资要点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较2003年sars疫情严重。一是“2019-ncov”疫情累计病例已大幅超过2003年sars疫情。截止2月4日24时,中国内地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的三倍,2月4日当日全国新增病例3887人,是sars高峰期的12倍。二是“2019-ncov”国内扩散范围已超过sars。截止2月4日,中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均出现2019-ncov确诊病例,而sars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全球扩散程度暂时不及sars,但不排除后期超过的可能性。三是世界对2019-ncov的反应程度高于2003年的sars。截止2月4日,共有94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或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而2003年各国对中国旅客限制较少,措施以隔离sars患者为主。
>;>; 2003年sars疫情狙击战经验:
一、抗疫经验:尽管病毒传染性较强,但一旦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疫情将很快得到控制。
二、疫情对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疫情爆发期(二季度),但长期趋势未变。从短期影响看,对供给端三次产业均有影响,且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和持久,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人群集聚型行业受冲击最大;从对需求端的影响看,消费受到的冲击最大,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不明显。
三、货币财政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保障流动性供给,信贷环境较为宽裕,对受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实施适当信贷倾斜,但未实施降息降准;财政政策实施了专项基金、国债支持、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多项措施。
四、资本市场表现:股票市场短期承压下行,但影响很快消退;债券收益率波动下行,疫情稳定后仍在底部徘徊,全年债市收益率先降后稳再升。
>;>; “2019-ncov”肺炎疫情影响评估:
一、直接受冲击行业:交运、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短期严重受挫,大概率拖累全年增速下降较多。
二、对宏观经济影响:gdp增速降至5.0%左右,此次疫情或正式开启中国经济“5时代”。一是“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均已不同程度受损,且负面冲击大概率将贯穿整个一季度。消费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最大,且未来数月修复仍将偏弱;投资所受负面冲击因企业复工推迟亦将很快显现,具体影响大小视疫情延续时间而定;进出口将或多或少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将本次疫情列为pheic的影响,最乐观情况是三个月后解除这一认定。二是2020国内经济形势本已复杂严峻,疫情对经济、金融的潜在冲击值得警惕。三是宏观逆周期调节可一定程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一季度主要依靠财政发力,货币政策效果或有所滞后。
三、货币财政政策:降准降息、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不会缺席。货币政策将强化针对性,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企业、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差异化优惠力度;全面性降准降息可期,以保障流动性充裕,降低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将适当加大财政支出规模,有针对性地减免税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行业分配上则更多地向受本次疫情冲击较大的交运、零售、旅游、电影和中小工业企业倾斜;赤字率将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左右。
四、对资本市场的影响:a股短期明显承压,后续能否重启结构性行情取决于疫情拐点能否如期出现;避险资产短期受益,维持黄金仍有配置价值判断;债市存在波段机会但其波动风险不容小觑,一方面国内逆周期调节力度加码已在路上,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所打开,另一方面结构性通胀压力和尾部信用违约风险增加,同时疫情好转会提高利率上行风险,因此债市短期受益于疫情期间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但波动加大或是大概率事件。
正文
始于中国湖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目前正在持续,其将什么时候结束、疫情扩散程度将有多大,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员,我们很难对此作出判断和预测。但2003年同样发生在中国的sars疫情,不仅与此次“2019-ncov”(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暂时命名为“2019-ncov”)基因有近80%的相似性,且疫情发生时间点也都在春节前后,较为接近,因此2003年的sars疫情为分析此次疫情的影响提供了参照。
本报告首先对比分析2003年sars和本次“2019-ncov”疫情的严重程度,然后介绍sars疫情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当年货币和财政政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最后评估此次“2019-ncov”疫情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影响,并提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建议和预判。
一、“2019-ncov”肺炎疫情较2003年sars疫情更严重
(一)累计病例:“2019-ncov”疫情已大幅超过2003年sars疫情
始于2002年12月,爆发于2003年初的sars,以其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而闻名。截止至2003年7月31日,累计报告病例8096例,其中死亡774例(见表1)。中国作为sars发源地,亦是sars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分别累计报告sars病例5327、1755、1和346例,共造成685人死亡。
始于2019年12月,爆发于2020年初的“2019-ncov”,在传染性方面比sars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月4日24时,中国内地累计报告2019-ncov确诊病例24324例,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9例;除中国外,其他国家截止至2月4日累计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59例确诊病例。当前国内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的三倍,且2月4日全国新增病例3887人,是sars高峰期的12倍;死亡率方面,当前2019-ncov累计死亡病例491例,死亡率仅2.0%,远低于sars疫情 9.6%的死亡率,但考虑到仍有重症病患在救治当中,具体死亡人数有待官方数据的进一步公布。
(二)扩散范围:“2019-ncov”国内扩散范围已超过sars,全球扩散程度暂时不及sars
2019-ncov在国内的扩散程度已大于sars(见图1和2)。截止至2020年2月4日,中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均出现2019-ncov确诊病例,其中有19个省市自治区病例数超过100例;而sars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截止至2003年6月23日,中国内地有7个省市自治区未出现sars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数超过100例的省市自治区也只有6个。
2019-ncov在全球的扩散程度暂时不及sars(见图3和4)。sars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更广,截止至2003年7月31日,全球有2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sars疫情,除中国外,确诊人数超100人的国家有2个。而2019-ncov确诊病例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国内地,截止至2020年2月2日,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2019-ncov确诊病例,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确诊病例均不超过20例,但2019-ncov疫情短期内仍将大概率继续扩散,未来全球扩散程度不排除超过sars疫情的可能。
(三)世界对2019-ncov的反应程度高于2003年的sars
与2019-ncov疫情相比,世界各国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反应,并不算剧烈。尽管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4月12日将北京列入疫区,同年4月15日,继续将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加拿大多伦多、越南河内及广东省、山西省、中国香港列为疫区,但各国对中国旅客限制较少,措施以隔离sars患者为主。
2019-ncov疫情的爆发则受到全球的快速响应。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31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截止至2020年2月4日,共有94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或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见表2),其中47个国家和地区在入境口岸对旅客采取体温检测和疫情筛查等措施,4个国家和地区对湖北旅客采取暂停办理签证、禁止入境等措施,43个国家对中国旅客采取暂停航班、暂停办理签证、禁止入境等措施。
二、2003年sars疫情狙击战经验
(一)疫情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为sars的潜伏期。2002年12月中国广东出现第一位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的患者,且曾接触过该患者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受到感染。“非典”的高度传染性引起了有关部门警觉,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疫情因此加速蔓延。更为严重的是,非典借助春运大潮,迅速在全国乃至全球播下“种子”(见图5)。
第二阶段:2003年2月至2003年5月为sars的爆发期。非典疫情首先在发源地广东爆发,2月5日至10日,广东省非典患者已经达到每天50例以上,同时恐慌情绪在公众当中传播,号称能防非典的板蓝根、白醋等遭抢购。3月份感染人数突破千人,北京等地成为重灾区。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12日发出全球警告,此后正式将该病命名为sars,并开展疫情监测。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开始全力以赴应对非典,采取了包括人事任免在内的各种必要的紧急措施,疫情因此得到抑制,新增病例数逐渐趋稳。但由于前期未做好有效防治,感染源扩散严重,新增病例仍居高不下,4月份平均每日新增135个病例,到了5月份,每日新增病例为87例。
第三阶段:2003年6月以后为sars的稳定期。6月份后新增病例显著减少,6月10日北京连续三天保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既往确诊病例转为疑似病例数均为零的“四零”纪录;6月15日,中国内地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均为零的“三零”纪录;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本次非典过程基本结束(见图6)。
(二)抗疫经验:重视疫情、科学防治
在非典疫情期间,我国政府对疫情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较大转变。2003年4月份之前,由于对非典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疫情快速扩散。4月份后政府一方面陆续推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如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及时公布疫情状况、设立非典定点医院等;另一方面加快疫苗的研制工作,先后完成了sars病毒致病原体分离和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研究,疫情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很快得到了控制,5月2日国内新增病例达到峰值,由升转降(见图7)。
从sars疫情阻击战经验看,尽管病毒传染性较强,但一旦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疫情将很快得到控制。sars疫情在政府公开防治一周左右达到峰值,一个月左右基本消除。
(三)经济影响:短期受到冲击,但长期趋势未变
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疫情爆发期(二季度),但未改变经济上行趋势。2003年四个季度不变价gdp分别同比增长11.1%、9.1%、10%、10%,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分别低2.0和0.9个百分点,在经历短暂的下降后,随后经济增速恢复上行趋势(见图8)。从年度数据看,2002-200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分别为9.1%、10%、10.1%、11.4%,非典疫情未改变经济长期趋势。
具体看sars疫情对2003年经济的短期影响。从供给端看,非典对三次产业均有影响,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且持久;从需求端看,疫情对消费冲击较大,投资和进出口影响较小。
1、从对供给端各产业的影响程度看,三次产业均受到冲击,且第三产业(服务业)恢复较慢。由于疫情期间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运转,三次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2003年二季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低1.1、1.9和1.8个百分点。在三季度疫情得到控制后,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速均快速回升,较二季度提高1.6和1.9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疫情爆发前水平,但第三产业依然低迷,仅提高0.1个百分点(见图9)。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人群集聚型行业受冲击最大。非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集聚型的服务类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如2003年二季度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gdp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值低6.6和5.4个百分点,降幅超过gdp和三次产业(见图10),受到的负面冲击较大。
2、从对需求端的影响看,消费受到的冲击最大,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不明显。非典疫情时期,消费增速出现较大回落,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03年1月的10%降至5月的4.3%,6月份疫情稳定后,消费增速逐渐回升(见图11);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30%左右,整体较为稳定(见图12);2003年进出口增速整体延续2002年以来的上升态势,剔除1月份进口当月增速的大幅提高外,非典疫情期间,进出口增速并未出现明显回落(见图13)。
非典时期物价短暂上涨。疫情爆发造成企业停工停产,产品生产不足,叠加交通管制下运输困难导致部分产品供给不足,叠加恐慌性抢购囤货需求,物价在疫情爆发初期短期上涨。但随着疫情稳定,物价逐渐回落到正常轨道上(见图14)。
(四)政策应对:货币政策保障流动性供给,财政政策减免税费和提供补贴
货币政策方面,2003年4月28日和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金融服务的紧急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应对非典型肺炎影响全力做好当前货币信贷工作的意见》,要求:1)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防止货币信贷出现大幅度波动;2)切实保障防治非典型肺炎所需的合理信贷资金供应;3)对受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实施适当信贷倾斜;4)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其中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贷款营销,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保健卫生产品,促进扩大全民保健卫生消费。
非典期间信贷环境较为宽裕,但未实施降息降准。由于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处于上行阶段,央行虽然并未实施降息降准等宽松型货币政策,但2003年上半年m2增速呈现整体上行趋势,非典期间信用环境较为宽裕(见图15)。
财政政策方面,在非典疫情形势严峻的4、5月份,针对非典疫情国家出台了专项基金、国债支持、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多项财政政策(见表3)。1)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2)国务院批准发改委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并增资8.126亿元用于加快sars防治设施建设;3)财政补助方面,对从事非典防治工作的卫生医务人员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对农村和城镇困难非典患者由救治地政府财政实行医疗救助;4)税费减免方面,对餐饮、旅店、旅游、娱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减免15项政府性基金,对受非典疫情影响最为突出的民航、饮食、旅店、出租等行业的税费免征、缓征或降低,对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对于在北京经营蔬菜的个体工商户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于非典期间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五)资本市场表现:股市短期下行,债市收益率先降后稳再升
1、非典时期股市短期承压下行,但影响很快消退
由于非典疫情初期未引起政府和社会重视,股市对疫情未有明显反应,2002.12.15~2003.4.15期间上证综指上涨16.8%。4月中旬非典疫情进入爆发期,且逐渐成为社会焦点,sars对股市的负面冲击开始显现,2003.4.16~2003.5.13期间上证综指下跌9%。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进入稳定期后,上证综指小幅上行,2003.5.14~2003.7.13期间上涨2.4%,非典疫情冲击持续时间较短(见图16)。
从行业看,在非典爆发期(2003.4.16~2003.5.13),恐慌情绪蔓延,汽车、银行、公用事业、医药生物等行业跌幅较小,休闲服务、建筑装饰、房地产、电气设备等行业跌幅居前。而在疫情稳定后,传媒、计算机、挖掘、电子等行业上涨幅度较大,前期跌幅较小的行业银行、汽车、医药生物均出现下跌(见图17)。
2、非典时期债券收益率波动下行,疫情稳定后仍在底部徘徊
从债券市场看,sars疫情期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呈波动下行趋势,并且在疫情稳定后持续在底部徘徊。如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2002年12月16日的3.32%下行至2003年5月9日的2.74%,降幅达到58bp,随后4个月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小,直到3季度疫情负面冲击完全消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才再次上行(见图18)。
三、“2019-ncov”肺炎疫情影响评估
(一)直接受冲击行业:交运、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短期严重受挫,且大概率拖累全年增速下降较多
随着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国家积极采取延长春节假期、推迟企业复工时间、封闭部分疫情流行地区道路、鼓励居民减少外出和取消春节各类聚餐等防控举措。受此影响,国内交通运输、电影、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均已实质性遭受损失,预计随着疫情高峰期来临、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上述负面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春运前二十二日客运量同比下降20.6%,预计上半年交运行业增加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一是2020年春运前二十二日(1月10日至31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 12.58亿人次,同比下降 20.6%,考虑到近年来春运期间客运量占全年比重约17%,且呈逐年抬升趋势(见图19),疫情对交运行业的影响已不容小觑。二是非典期间的经验表明,疫情对交运行业冲击较为持久,如2003年6月初非典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7-8月国内客运量增速仍持续为负,且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dp增速较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见图20)。这意味着,就算在乐观情况下,本次肺炎疫情能在即将到来的高峰期过后得到快速控制,但未来数月交运行业增加值仍有较大下行压力。
春节档票房搁浅,或拖累全年电影票房负增长。受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国内七部春节档影片撤档,万达等各大影院宣布暂停营业,恢复营业时间截止日前仍未明确,2020年春节档票房几近搁浅。如猫眼票房数据显示,大年初一全国票房仅181万,不足去年同期的1%。考虑到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比重约9%(见图21),即使假定其他时间票房增速维持6%左右(2018-2019年票房平均增速约6%),其他时间票房增量也无法弥补春节档缺口。实际上本次疫情对影院冲击远不会仅限于春节期间,这意味着2020年票房收入负增长已是大概率事件。
春节黄金周旅游全面受挫,全年旅游收入或再陷负增长。受本次疫情影响,全国主要旅游景区纷纷发布暂停营业通知,如冬季旅游圣地三亚、上海迪士尼等均于大年初一开始暂停运行,春节黄金周旅游收入近乎全部受损,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将在时隔17年后再度转负。一方面,春节黄金周旅游收入对全年的影响较大,约占一成(见图22),且预计未来数月旅游行业还将持续受到拖累;另一方面,2003年非典疫情导致全年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1.2%(见图22),为近25年唯一一次负增长,考虑到本次疫情感染人数和地域相比非典时期更多、更广,对人员流动防控更严,预计对旅游行业冲击大概率将会更大。
餐饮、批零业绩短期明显承压,后期修复关键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受居民外出和聚餐大幅减少影响,春节期间国内餐饮和批发零售消费整体低迷,预计一季度餐饮和批发零售行业业绩大概率承压,但考虑到上述消费修复较快,其全年所受冲击大小仍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传播范围。一是非典期间历史经验表明,持续时间约半年的非典疫情对社会零售品消费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二季度,疫情得到控制后,相关消费快速反弹(见图23),全年受到影响偏小。二是春节期间本身属于消费旺季,2019年春节黄金周国内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已超万亿,同比增速达8.5%,受疫情影响,餐饮、批零消费短期明显承压,由此对国内经济短期的拖累亦较大。
(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冲击较大,预计一季度gdp增速降至5.0%左右,此次疫情或正式开启中国经济“5时代”
国内经济增长短期受肺炎疫情冲击在所难免,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将降至5.0%,但全年受冲击程度取决疫情后续发展变化,此次疫情或开启长期经济增长进入“5时代”。
一是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均已不同程度受损,且负面冲击大概率将贯穿整个一季度。
消费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最大,且未来数月其修复仍将偏弱。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且相比非典其传染性更强。为防止疫情蔓延,国家积极出台多项举措减少居民出行与外出消费,服务类消费受到明显冲击。正如上文的分析,交通运输、旅游、娱乐、住宿餐饮等行业均已实质受损,且预计上述负面影响至少还会延续数月。除此之外,房地产、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其他服务业受疫情负面冲击亦将逐渐显现,进一步拉低一季度gdp增速。考虑到2019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57.8%,高出2003年约22个百分点,意味着本轮疫情消费受损对gdp的短期冲击较非典时间将更大。
投资所受负面冲击因企业复工推迟亦将很快显现,受影响大小视疫情延续时间而定。截止日前,合计占全国gdp比重超八成的约20个省市已发布通知,企业复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9日,相较往年一季度企业开工时间将至少减少7个工作日,这意味从工作天数来看,一季度企业生产投资将降幅明显。与此同时,受疫情暂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响,即使开工后,短期企业投资意愿也将有所减弱,工厂减产或延长开工仍有可能发生。因此,预计2月份投资所受负面冲击将逐渐显现,进一步加剧gdp下行压力。但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叠加宏观逆周期调控加码,企业加快生产弥补复工延后带来的缺口亦可期。整体来看,投资所受短期冲击逐渐显现,后续恢复节奏与疫情进展密切相关,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进出口将或多或少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将本次疫情列为pheic的影响,最乐观情况是三个月后解除这一认定。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虽然世卫组织强调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但现实情况是,一旦被列为“pheic”,会引起部分国家限制人员和贸易流动的举措。如截止2020年2月2日,共有7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或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意味着国内出口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出口规模面临冲击,同时外国游客入境游数量或锐减,国内进口也会因经济活动放缓而出现一定回落。
二是2020国内经济形势本已复杂严峻,疫情对经济、金融的潜在冲击值得警惕。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在不考虑疫情影响下,美欧中日四大全球系统性经济体gdp增速大概率继续下行,中国潜在经济增速步入下行通道,经济结构转型期阵痛难免,在之前的年度宏观策略报告《行稳致远》中,我们已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步入“5”时代。
然而,本次疫情事发突然且蔓延迅速,对国内经济、金融体系薄弱环节与主体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由此或引发一些局部性风险,要警惕其向系统性风险转化。一方面,国内大多数行业生产、销售被按下“暂缓”键,导致企业资金占用较大,各类租金、利息以及人工成本等刚性支出或给企业现金流带来较大压力,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问题将更为突出,其面临的裁员、破产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风险势必会传递给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大金融工具违约概率,加剧信贷供给端结构性矛盾,或引发市场流动性问题;同时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破产增加,导致受冲击企业上下游投资意愿趋于下降,或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经济恶化。因此,积极化解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局部性风险冲击十分紧迫且有必要,这也意味着疫情对经济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能有半点差错和放松。
三是宏观逆周期调节可一定程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一季度主要依靠财政发力,货币政策效果或有所滞后。为避免经济短期“休克”出现大幅下行,国家积极出台多项逆周期宏观调节政策,能一定程度对冲部分经济下行压力。如2月1日央行、财政部等联合发文,出台30条金融举措,以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企业信贷需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预计随着疫情的发展,后续更多、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控举措将进一步出台。另外,一旦疫情有所好转,财政发力的政策效果有望快速显现,但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传导周期较长,短期作用相对有限,其更为关键的作用或在于维护金融市场相对稳定。
(三)货币财政政策:降准降息、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不会缺席
受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加大,国内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望持续加码。
1、强化货币政策针对性保障流动性充裕,全面性降准降息可期
预计货币政策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增加货币供给,维持流动性的充裕,降低融资成本。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企业、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差异化优惠力度,如适度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规模、提供优惠利率,不排除继续定向降准、降息等精准施策的可能。本次疫情期间,餐饮、旅游、影院等关门歇业,叠加工厂复工推迟,企业资金占用量大,中小企业抗冲击能力降低,面临的流动性问题将更为突出,需要金融更大力度的支持与保障。
二是全面性的降准、降息政策也有可能出台。实体需求偏弱、实际利率仍处高位、叠加此次疫情的负面冲击,国内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保持短期需求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国内继续降息的必要性明显增加,而为缓解银行流动性供给压力,全面降准的概率亦偏大。
三是优化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流程,加快信贷投放;同时适度提升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到期贷款进行展期,不抽贷、不断贷,保证企业的流动性需求。
四是强化预期引导,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2、适当加大财政支出规模,有针对性地减税降费还将继续
从中长期看,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需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功效。从短期看,我国当前正处于抗疫关键时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企业、行业等,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携手发力,对冲疫情对经济的暂时性冲击,如近期出台了中央财政将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贴息支持等政策。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当加大财政支出规模。
受2019年我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影响,财政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财政收支压力增加。但从国际横向比较看,我国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如我国政府杠杆率低于发达经济体和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可以适当提高杠杆率水平。在去年大幅减税降费的基础上,继续减税降费,但幅度可以适当调减一些,行业分配上则更多地向受本次疫情冲击较大的交运、零售、旅游、电影和中小工业企业倾斜。
预计今年减税降费5000亿元左右,赤字率将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左右。
(四)对资本市场的影响:a股短期承压,结构性行情能否重启看疫情拐点,债市短期受益但波动加大,黄金仍有配置价值
1、a股短期明显承压,后续能否重启结构性行情取决于疫情拐点能否如期出现
一是受疫情冲击,国内经济活动短期明显放缓,部分行业全年业绩也将受到较大拖累,企业盈利短期承压,且后续恢复面临的不确定性较疫情发生前更为复杂也更多。考虑到国内经济潜在增速本已落入下行通道,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宏观政策大概率“只托不举”,预计2020年企业盈利回落风险有所加大。
二是虽有政策托底,但经济回落、信用风险发散、叠加疫情短期强冲击或导致国内流动性“明松暗紧”。为打好疫情防控狙击战,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紧急出台金融30条举措,以保证流动性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多数省市企业复工时间至少延后七个工作日,中小微企业资金占用较大的问题严峻,宏观对冲政策短期或无法覆盖所有尾部风险,如非典期间货币政策亦边际宽松,但仍有不少中小微企业未能扛过难关而破产,这意味着国内信用违约风险或有所增加,由此引发投资者风险偏好继续下降,市场仍有陷入流动性黑洞和面临短期资金紧张冲击风险。与此同时,尽管宏观逆周期调节大概率随之继续加码,但影响或较为有限。
三是受疫情负面情绪冲击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短期或快速回落,后期修复主要取决于疫情拐点是否能早日出现。一方面,国内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之后,中国股市正值春节处于休市状态,但海外股市照常开市,2020年1月23日至31日美、日、英、法、德主要股票指数跌幅均超过3%,表明短期投资避险情绪已明显抬升。另一方面,复盘sars期间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发现,疫情高峰期间股市恐慌性下跌或难以避免,后期修复则主要取决于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重新得以恢复生机。
预计短期a股调整压力较大,其中交运、电影、旅游、餐饮和零售板块面临一定恐慌性杀跌压力,未来数月a股波动亦或有所增加。
2、避险资产短期受益,维持黄金仍有配置价值判断,债市存在波段机会但其波动风险不容小觑
维持黄金投资上半年值得守候判断。从短期来看,受益避险情绪提升、结构性通胀抬头、宏观政策偏宽松,金价上行有望得到多重支撑,且疫情后续发展、海外采取的限制措施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亦利于投资者持金避险。从中长期来看,受经济结构调整迟滞、劳动生产率下降、债务负担高企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已步入中长期震荡下行趋势,未来信用违约风险逐步释放、贫富差距拉大带来地缘政治风险增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均对黄金这一终极避险资产价格形成支撑。另外,2003年非典期间黄金资产收益亦较为可观,以史为鉴,当前黄金投资或仍存在一些机会。
债市短期受益但波动或加大。一是为防止经济短期大幅下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国内逆周期调节力度加码已在路上,受益于此,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所打开;二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短期有所增加,叠加尾部信用违约风险增加,国内利率下行幅度或相对有限;三是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预期好转,市场风险偏好提高,利率上行风险增加。因此,债市短期受益于疫情期间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但波动加大或是大概率事件。


宜宾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